“双减”吹糠见米显成效
中央“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市坚持疏堵结合、强力推进。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培训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双减”前的486家减少至261家,培训学生由65400多名减少到32300多名。
如何将“双减”工作落实落细?我市各级各部门压实责任、广泛宣传和发动,营造全社会知晓、理解、支持“双减”的浓厚氛围。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乡镇街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校通过印发政策宣传手册、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确保师生和家长人人知晓“双减”政策。市、县教育网站开设了“双减”专栏,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规范月”专项行动中,全市共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063家,查处各类违规机构222家,关停取缔67家。
切实减轻校内学业负担。我市开展了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专项督查行动,严格落实各项作业管理规定。大力推行校内课后服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
“双减”工作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市教育局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推进“双减”工作常态长效开展。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联合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在持续抓好合法机构培训行为监管的同时,对非法培训机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和教师违规补课行为进行重点排查整治,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认真落实教育部三部委《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规定,确保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审核登记。加快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全市统一标准,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边界。加快建立全市民办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和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全面加强办学行为监管。突出学校主阵地作用,向高效课堂要质量,真正让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加强作业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引导学生合理参加校外培训活动,严禁出现“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现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