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湖南亮出年度考古“成绩单” 常德地区6个项目上榜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4-02-04 07:40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李紫莹 肖顶 刘志博

一铲落地,可能就挖到奇迹!刚刚过去的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常德地区挖到了啥?有什么重要发现?1月28日至29日,2023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共遴选20个考古项目参与汇报,项目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其中,澧县鸡叫城遗址、鼎城区阳陂庵旧石器遗址和战国墓群、澧县李家岗遗址、澧县戴家屋场遗址、澧县孙家岗遗址、澧县肖家铺遗址等6个常德地区的项目上榜。

发现于1978年的鸡叫城遗址,几十年来不断有新的考古收获。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研究鸡叫城聚落布局及演变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两处大型高等级史前木构建筑房址的发现,证明此前惊艳考古界的编号为63的“史前豪宅”建造工艺在鸡叫城并非孤例,也为长江中游史前建筑技术的研究积累了材料,对于研究澧阳平原稻作农业发展与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大批出土位置明确且可完整修复的陶器为研究石家河文化时期物质文化提供了基础。特别的是,考古工作者在鸡叫城遗址中发现了两处油子岭文化时期的墓地:一处在高等级建筑区内,这是首次在城址范围内揭露出墓地,有保存较好的人骨,在长江中游地区非常少见;另一处在环壕外,没有发现人骨。这些为南方地区史前体质人类学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细化和深度理解当时社会的组织方式、等级结构提供了新线索。

鼎城区阳陂庵旧石器遗址本次出土遗物均为石制品,类型丰富、密度大、地层堆积厚、遗址埋藏成因较清楚,是南方较为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石器加工场。石制品面貌上又与太阳山西侧澧水流域的乌鸦山、条头岗、伞顶盖等遗址相近,填补了太阳山东麓旧石器的空白,为讨论“澧水文化类群”的分布区域及其内部具有的多样性、该区域旧石器遗址分布特点、古人类生存策略与技术行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阳陂庵战国墓群本次共发掘12座墓葬,其中10座位于山顶,2座位于路边断坎。山顶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已不存。随葬器物多放置在墓内西侧,陶器见鼎、敦、壶和罐、豆组合,铜器有剑、矛。墓葬等级明显,8号墓、10号墓为宽坑墓,处于墓地中心,出青铜剑,墓底有较厚的青膏泥。其余墓葬多为日用陶器组合,分列在8号墓、10号墓左右两侧。本次对阳陂庵战国墓群的发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战国中晚期居于索县城遗址的中上层人群葬制、葬俗,同时也掌握了索县城高等级墓群墓葬分布特点和规律。

澧县李家岗遗址2023年考古发掘揭露出彭头山文化晚期阶段的多种类型遗迹,包括房址14座、灰坑20个、灰沟4条、铺垫地面1块、道路1条、壕沟1条、墓葬17座及古河道,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初步表明李家岗遗址是继八十垱遗址后澧阳平原又一处重要的彭头山文化时期聚落,为进一步认识早期稻作农业社会阶段的聚落形态、生业经济、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澧县戴家屋场遗址是在2022年夏季因天气极端干旱而被发现。本次考古发掘共揭露各类遗迹共计70余处,其中灰沟8条、灰坑62个,另有少量柱洞,揭露出遗址东部的皂市下层文化两个阶段的外围壕沟遗迹,遗址内出土遗物基本为皂市文化时期的遗存,碳14测年结果表明壕沟的年代为距今7800至7400年。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皂市下层文化时期的人群分布、社会状况以及湘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

2023年,澧县孙家岗遗址先后揭示出建筑遗迹44组,灰坑等坑类遗迹165个,各种沟类遗迹46条,灶坑6处,瓮棺墓2座,建筑台基6座。获取到一大批陶、石器遗物,并采集到少量动物骨骼和一批植物类遗存。该遗址是首次在居址区成系统地揭露出一批早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存,从而延长了孙家岗遗址文化堆积的时间跨度,也为研究洞庭湖地区从石家河文化向肖家屋脊文化演进的过程与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澧县肖家铺遗址在2022年夏季因长期干旱导致水库库底大面积东周遗存出露水面,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的遗物,属于典型的楚文化遗存。根据出土陶器形制,大致推测其年代属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晚期。该遗址存在长期密集的人类活动,属于居住遗址。此前湖南地区仅在洞庭湖平原以东的汨罗罗城遗址发现了春秋中晚期典型楚文化遗存,肖家铺遗址的发现证明洞庭湖平原以西的澧阳平原也存在春秋中期楚文化遗存,或为楚文化经由江汉平原西部南下入湘的西侧线路上的据点之一,将为“楚人入湘”等学术课题提供时间和路线上的材料支撑。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