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耕一线看粮食安全的常德担当”系列报道之二 良种良机良法齐发力 常德高质量推进春耕生产
春风吹拂,沅澧大地迎来新一季的耕耘。
在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农机手何勇驾驶履带式旋耕机稳稳前行。“用上新农机,一天能作业60多亩。”何勇喜滋滋地说。
在桃源县陬市镇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种粮大户彭晋京正在移栽早稻秧苗。作为桃源县丰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今年带领合作社成员种了2700亩早稻。“我们合作社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的秧苗长得壮实,成活率很高,预计4月下旬可以全部移栽。”4月14日,彭晋京一边在田里插秧,一边向记者介绍。
澧县澧南镇彭坪村种植大户辛继林正忙着检修插秧机。“今年我完成早稻集中育秧3000亩,自己栽种了1200亩,还帮周边农户育了1800亩大田的秧苗。”辛继林信心百倍。
……
春耕一线有条不紊的生产场景,折射出常德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强劲脉动。
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当前,常德的早稻生产已进入插秧的重要时期,春耕一线,广袤田间,良种、良机、良法有机融合,筑牢粮仓根基。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田间地头,好种子落地生根。“农技员给我们推荐了优质高产的好品种,米质好、抗倒伏、产量高、效益好。”谢家铺镇种粮大户戴宏说。戴宏去年种植了400亩水稻,今年又增加了200多亩,总面积达到700亩。
近些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的双季稻每亩产量突破了1100公斤,每亩纯收入突破了1000元。
近年来,作物育种手段快速变更迭代,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人员积极开展高新育种技术的学习,与湖南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低镉、香型水稻品种选育,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低镉和香稻亲本材料,助力水稻育种更加科学精准,常德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了让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好种子,每年的春耕生产到来之际,常德各相关职能部门前往农贸市场和农资经销门店,开展农资生产执法检查,检查种子经销商是否存在套牌侵权、制售假劣、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现象,查看销售的种子品种台账、追溯来源、去向等,为农户提供可靠的种源,确保粮食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在春管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翻耕机,都成了种粮的好帮手。
“以前春耕‘锄头不停歇’,现在是‘农机不停歇’。”市农机事务中心负责人肖轻云介绍,为保障春耕生产有序开展,全市农机部门提前谋划,积极为春耕生产提供装备保障。今年来,全市农机部门共投入春耕生产机具总量10000余台(套),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对投入春耕生产的农机开展维护、保养,检修各类机具13000余台,开展农机具现场演示活动11场次,开展机械化育秧、机插机抛技术现场实操技术培训30余场,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为粮食丰产丰收搭好架子、夯实基础。
良种播下,良机作业,良法发力。春耕季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不断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目前,工厂化育秧已在全市多地推广,这对稳定早稻面积、提升单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械浸种、温室催芽、大棚育秧……桃源县枫树乡金凤桥村高标准育秧工厂内,一条条育秧生产线有序运转。“种子统一提供,技术专人指导,流水线精准播种,每天可加工秧盘1万盘。”育秧工厂负责人彭晋京说。
4月12日,在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的工厂育秧大棚内,来自市区两级的农技专家,为现场十多位种粮大户讲解机插秧硬盘育秧的基质土覆盖要领。旁边还有一组直播团队,将现场画面利用常德“云党建”直播平台同步传输到全市各个村和农村社区培训直播点,在线收看人数近7000人次。目前,“云党建”直播课堂利用平台优势,覆盖到全市1503个村、324个农村社区,各地水稻种植户们可集中收看,也可通过手机观看直播和录播。
春耕正当时,生机勃勃的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常德正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为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