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2653名退捕渔民完全“转业”
11月23日12时,武陵区甘露寺批发大市场71号门面,章学宏正在快餐店内忙碌,店内的几张桌子已经坐满。只见他一手拿锅铲,一手颠锅,两分钟后,一盘香喷喷的炒菜就出了锅……至今,作为渔民的章学宏已退出捕鱼作业11个月,他对新就业开快餐店已是轻车熟路,生活稳定。
今年1月1日零时起,全市1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永久禁捕,2915户渔民全部退捕上岸,相关部门随即完成了4158人的就业信息采集,并采取“送服务、送培训、送政策、送岗位”等措施,促进他们创业就业。全市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23场,进场求职3105人,达成就业意向1486人。同时,鼓励退捕渔民自主创业,安排了多种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就业创业有保障。截至11月18日,全市已转产就业2653人。
刚上岸的时候,50岁的章学宏觉得无所适从。“祖宗三代都是渔民,在水里搞惯了。”他说,鼎城渔政部门的政策宣讲,让他明白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人人有责。3月,章学宏在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开了一家快餐店,客流量不愁,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商进店里吃饭,每个月收入2万元左右。
60岁的朱金华是安乡县大湖口镇人,“渔龄”超过30年。退捕上岸后,朱金华参加了养殖培训,尝试“鱼猪混养”立体养殖模式,今年共养鱼18亩、生猪64头,目前已出栏生猪40头。预计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比捕鱼时收入高得多,“以前打鱼没有日夜,吃饭睡觉各方面都不定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朱金华笑着说。
退捕之前,桃源县漳江街道的揭宏灯以捕鱼为生,不捕鱼的时候就到湖南大象山园林建设公司打零工。退捕以后,他结合自己园林打工多年的经验,经市县人社部门的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成立了湖南丰隆山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营园林绿化施工。今年9月,他承接了桃源县农业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功实现转产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周边23人就业。现在,揭宏灯想方设法扩大苗圃范围,并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110万元,目前贷款贴息手续已完成审批。“只要你想做,肯定找得到事做。”他认为退捕转产没有那么难。
为进一步解决退捕渔民生活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市民政部门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到10月底,全市捕捞渔民共纳入城乡低保314人、城乡特困人员14人,实施临时救助3414人。
(责任编辑:晏紫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