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常德首家“时间银行”开启互助养老新模式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2-10-05 07:46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吴紫欣

10月1日,我市首家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运营两个月来,共注册志愿者200余名。老人或家属通过“时间银行”平台发布服务需求280余条,对接提供服务150余次,储蓄时间币200余个。“时间银行”开启了常德互助养老新模式。

“时间银行”是什么?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王茜文介绍,让志愿者通过公益服务照顾有需要的老年人,把付出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而“时间银行”以1个小时为最小服务单位,用时间币的方式记录储蓄。当本人或直系亲属年满60周岁且有服务需求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让其他志愿者来照顾,这是一种全新的互助式养老模式。

今年8月初,我市首家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在鼎城区挂牌成立。民政部门按照“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的思路,搭建使用平台、建立志愿队伍、健全监管机制、提供养老服务。服务主要围绕老年人切实需要的生活照料、陪伴看护、爱心帮困、公共领域等方面展开。“时间银行”使用方便,市民只需打开微信扫一扫小程序二维码就能进入服务界面,实现需求发布和志愿者服务的精准对接。在后台,运营管理者可对志愿服务时长进行审核、记录和统计,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这两个妹子常来我屋里帮忙,我那留守在家的孙子也有人辅导学习了!”家住鼎城区草坪镇的李友明今年70岁,患有肢体残疾,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务工。在草坪镇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李友明在“时间银行”上发布了服务需求,信息正巧被杨理和吴娟两位青年志愿者看到。此后一个月,杨理和吴娟利用空闲时间为他的孙子上门服务4次,还在各自的“银行”账户上存储了4个时间币。这意味着,当她们自己或直系亲属年至60岁时,就可使用时间币兑换养老服务。

60多岁的易馥湘曾在草坪镇兴隆街村担任村支书,到龄卸职后仍经常帮助村里老人。今年,他成为了“时间银行”志愿者,所有助人的善意都变成了不断增加的“存款”,时间币不断累积。“很有成就感,这是党和政府给我的鼓励和肯定!”易馥湘乐得合不拢嘴。为提升“时间银行”的公信力,鼎城区还建立了志愿服务时间数据监管抽查和数据异常处理机制。接下来,“时间银行”将向鼎城区全域推广,逐步拓展至全市养老领域,实现通存通兑,以时间换爱心、用互助让爱延续。

终审:胡欢欢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胡欢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