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里稻米香
“憨厚的男人们,手中举着赶牛的鞭,忙碌在地头与田间;勤劳的女人们呢,头顶着自家烧制的陶罐,浇灌着半亩青黄果菜园……澧县城头山,历史悠久七千年,当初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平川……”
中国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前,两位民间艺人击鼓说唱。澧州大鼓,这一相传起源于东周时期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寄托了人们对丰年和安康的祈盼。
收割机的轰鸣声与鼓声交织。不远处,4台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粉碎秸秆、脱粒、颗粒入仓一气呵成。
7月18日,澧阳平原进入“双抢”时节,澧县城头山镇大坪村里的人们从清晨便开始忙活。
种粮大户严勇蹲守在田边,望向东方的一抹红霞,随即用手机查看天气预报,“抢着好天气把早稻收了,翻耕整地种晚稻!”今年,他种植了近500亩水稻,其中,100多亩双季稻、300多亩一季稻。他说,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早稻品种抗病强、不倒伏、出米率高,眼看有个好收成。
打着赤脚、裹着头巾下田割稻,累得脱层皮,四五个人一天才收一亩田,这样的经历一去不复返。严勇道出机械赋能的“粮”辰美景:“双抢”轻松多了,效率高了,产量也高了。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道平整拓宽,各种农机直接下田。”严勇大刀阔斧地投身农业,最高峰时种了1000亩水稻。他还建起了工具棚,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旋耕机等农机装备齐全。每到农忙季,镇里的种粮大户会相互帮忙,今天你家,明天他家,机械利用率高。
“卢主任,又来了呀!”遇上扛着“长枪短炮”的卢赐军,严勇熟络地打招呼。卢赐军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有着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摄影爱好者的多重身份,调研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同时,捕捉老百姓劳作和丰收喜悦的镜头,他乐此不疲。
“‘双抢’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我每年都来城头山拍摄,从一家老小收稻、插秧忙得不可开交,到现在体验田里的游戏,有了不一样的画面。”卢赐军手指对面田里,10余位农家大姐正手把手教游客割稻,一场农户与游客的割稻大比拼即将拉开帷幕。
这是镇里组织的农文旅融合活动,让游客在“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在“中国最早的城”、在斑斓的盛夏感受农耕文化,唱响丰收赞歌。“珍惜盘中餐,粮食来之不易!”手握镰刀、汗流浃背的体验者刘先生感叹。
路边农家小院里,打糍粑、磨米粉、剁辣椒……好不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石钵、石磨让游客开了眼。一粒粒稻谷经巧手变身为餐桌上的美食,糖油粑粑、鲊辣椒米糊、糯米汤圆、珍珠丸子、烧麦……色香味俱全。“19、20、21……一共22道菜,太香了!”年过七旬的乔文玉解开围裙,给自己盛了一碗甜酒,道出当年做女儿时的“双抢”记忆:一早下地,晌午赶回来给父母和兄弟姐妹熬些锅巴粥,“可没得现在这么多花样(菜式)。”
新华社记者一行循着远古的稻香而来,在新一季的稻香中,他们架起多个机位,“稻作之源”里的“双抢”直播开始了,城头山里的稻米香飘得更远了……
相关链接——
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今年,该县规划粮食播种面积116.6万亩,目标产量51.6万吨。目前该县已完成早稻播种面积29.02万亩、中稻及一季稻播种面积44.8万亩。截至7月20日,该县已收割早稻20万亩,预计本月底全面完成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