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山有支红廉文化民间宣传队
“一身正气志可赞,两袖清风尘不沾,使命在肩挥戈舞,蝇虎无影保国安。”8月2日,临澧县刻木山乡彭市社区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叶松枝,欣然写下这首《七绝·颂纪检人》。他自2004年从教育战线退休以来,创作了近800首诗词,谱写了30多首歌曲,为传播红廉文化,弘扬廉政精神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被当地人称为“新时代的‘留声机’”。
2016年,为参加临澧县组织的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活动,刻木山乡铆足了劲,从各年龄人群中挑选了142人组成合唱队,演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叶松枝欣然接受了这一排练任务。
当时正值六月,天气非常炎热,叶松枝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他连续半个月都“泡”在排练场地。男低声部缺领唱,他就自己上。在临澧县庆祝建党95周年“红旗颂”大型群众合唱比赛中,大家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叶松枝无比兴奋,当即填词一首:“红歌山响,赛唱在县上,四代乡勇吼金嗓,刻木喜夺金榜……”
其实,在刻木山乡,喜爱红廉文化,传承红色血脉的远远不止老叶一个。还有邓太平、汪丛金、李绍元、李任香、向勇、邓克波、张如安、叶坤山、胡志安等老人,虽然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0岁,但大家骨子里涌动着音乐血液,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共度美好时光。
“既然咱们这队伍已经发展到了10人,为何不组建一支民间乐队,把欢乐带给人家,让愉悦留给自己呢?”2022年4月的一次聚会中,李绍元建议道。
“这个提议好!”取什么名字合适呢?大家商量后一致认为:刻木山乡德孝文化底蕴深厚,是二十四孝丁兰刻木发源地,就取名叫“丁兰民乐队”。在大家的一片欢笑声中,“丁兰民乐队”宣告成立。
队伍建立后,他们分工明确。邓太平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被推选为队长。叶松枝吹拉弹唱比较内行,是大家公认的教练。民乐队里还设了二胡、电吹管、手风琴、笛子四个小组,小组成员里多的5人,少的1人。
刻木山乡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金舫和彭市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启宏得知后,全力支持“丁兰民乐队”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专门活动室,配备了办公桌、空调等设施。队员又自筹6万多元,购买了二胡、京胡、板胡、大筒、笛子、电吹管、葫芦丝、手风琴等乐器。邓太平见叶松枝的二胡有些旧了,主动掏出5000多元,买了一把崭新的二胡送给他。
队伍组建后,大家还进行了为期100天的集中训练,每天从下午2点到5点。尽管天气炎热,但老学员们从未间断过。
10名队员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除教练叶松枝比较内行,汪丛金、李绍元、向勇懂一点基本知识外,其余都是门外汉。可他们从不服输,迎着困难上。邓太平从零开始,刻苦训练,坚持在家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队里二胡、电吹管的一把好手。年龄最小的张如安肯钻研,学习能力强,小号、电子琴拿来就上。二胡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李绍元,进取心强,很快就能独奏《良宵》《赛马》《葬花吟》《二泉映月》等名曲了。
队员掌握拿手戏,乐意奉献众乡亲。去年8月以来,“丁兰民乐队”演出了4场,不仅为观众送上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绣金匾》《南泥湾》《泉水叮咚响》《浏阳河》等经典红色歌曲,还表演了取材于本地的《妹妹碾米为红军》《歌唱游击队长王业明》等自创歌曲。精彩的文艺表演,让人们深受启迪,俄井村纪检委员看了节目《一把尺子》后感慨道:“演出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了纪检委员肩上的重任,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把标尺量到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