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片区建设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秋分时节,沿着石门县磨市镇“鱼鳞坝”西北环线前行,只见整齐划一的农田、郁郁葱葱的林网、整洁的屋舍、别具特色的文化广场、修缮完成的陈振亚烈士故居和王尔琢烈士故居,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去年4月,磨市镇王官桥村、黄龙岗村、南岳寺村被纳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名单,产业以水稻、脐橙、茶叶为主,发展势头一片大好。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与商溪河流域涉及的村落高度重合,2023年下半年,石门县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与商溪河流域涉及的村落统筹规划,同步发展。磨市镇岩板滩村就是商溪河流域村落之一。
该村最大的产业当属石门县清顺家庭农场。该农场是王国清2012年创办的涵盖养殖、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如今种养规模为近2000头生猪、1.5万羽鸡、120多头牛和700余亩蔬菜。得知自己所在村落被纳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与商溪河流域涉及的村落统筹规划后,王国清干劲十足,准备进一步做大做优农场产业。
“今年预计毛收入可达1800万元,其中200多万元用来支付乡亲们的工资和土地流转费。”王国清告诉笔者,农场请的都是本地乡亲,目前与他有利益联结的家庭有72户。他表示,作为岩板滩村的规模产业负责人,自己带领村民致富时还积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增购机械将秸秆制作成有机肥,使其变废为宝。
示范片区建设如火如荼,其他村落的发展也不甘落后:地处三县交界的磨市镇四方台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果蔬、烟叶种植,每年仅烟税分成就为集体经济贡献30多万元;磨市社区成立脐橙、蜜蜂专业合作社,产值达1000多万元;九伙坪社区锚定茶产业,开展机械化采摘与培管,大大提高了品质效益……
示范带头,产业先行。近年来,磨市镇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目前已拥有6800亩茶叶、9950亩脐橙、1000亩中药材、1500亩高山蔬菜。同时,该镇加快岩蛙养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稻油轮作,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走进深圳等城市。
相较于产业,磨市镇的文化底蕴更深厚。沿着通景公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今年上半年刚刚修缮完成的陈振亚烈士故居,它低调庄严,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驻足瞻仰。故居管理员陈菊平是陈振亚的堂兄弟陈嘉容的大孙女,她热情地接待来访者并娓娓讲述故居的故事。
从陈振亚烈士故居向西行进约2公里便到达王官桥村王尔琢烈士故居入口处,一旁新建的王尔琢烈士绝笔“托孤书”壁刻字字醒目,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提高百姓对家乡英雄的自豪感,磨市镇除修缮王尔琢烈士故居外,在通往故居的村道上还新建了黄埔亭、南昌亭、井冈亭3座避雨亭,分别对应王尔琢参加革命的3个重要时期。
磨市镇党委书记杨年国介绍,该镇突出美丽村庄建设和红色文化建设,还参与《一星火光》《商溪》《一个人的长征》《光辉耀长河》《磨市红色史》等红色文艺作品制作,实现乡村振兴软件、硬件齐发力、共推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