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一园区五车间 津市市乡村“钱”景再升级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4-05-17 08:01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唐亮 宋天成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置身其中,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据了解,在这个园区,从初级生产、半成品深加工,到成品包装、仓储,最后通过物流定向运输出货,五个环节都由不同的厂房承担。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津市市积极倡导引企入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车间,通过探索“企业+乡村车间+农户”的模式,逐步构建起“一园区五车间”发展格局,真正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2021年,毛里湖镇大山社区通过引企入村,成功招引浙江省义乌市派对服饰有限公司来津投资3000多万元,成为入驻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的第一家企业。企业负责订单、设备以及技术管理,社区则负责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人工劳动力派遣。在企业与社区双向发力的作用下,企业订单不断,车间生产火热,园区年总产值从原来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7860万元,直接带动脱贫监测户及灵活就业人员718人实现稳定就业,助农增收1759万元。“这里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在3500元到4000元之间,最高工资达9000元每月。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工人年均工资达到5万元左右。”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园负责人雷红介绍。

以点连片,共同发展,通过毛里湖镇大山社区乡村振兴车间示范带动,津市整合白衣镇、新洲镇、药山镇等周边乡镇产业资源,构建起“一园区五车间”的发展格局,按照“统一接单、统一派单、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模式管理,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赢。白衣镇乡村振兴车间负责人陈海波介绍,此前,他们车间在接单方面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存在订单量较小、单价偏低等诸多不足,导致工人积极性不高。现在,他们已在园区集中采购,订单量大幅提升,人员趋于稳定,产品单价也不断提高。

“一园区五车间”发展模式的成熟与稳定,不仅将不同乡镇、不同产业有效联系在一起,更让津市市乡村振兴产业化零为整,积蓄迸发出更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为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