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城市经济新引擎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武陵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回眸篇
2024年是武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抢抓机遇促发展,难中求成抓落实,取得了极为不易的发展成效。
以精准之策稳发展之势。连续3年荣登全国百强区榜单,综合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位列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区,全省唯一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
全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左右(预计数,下同),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71亿元;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6亿元,
新增“四上”企业150家,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以创新之为促融合之效。锚定“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组建十大攻坚小组,构建“六个一”推进矩阵,启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攻坚规划编制,文科融合发展联盟蓄势破题,数字示范应用场景破茧新生。成功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花花来了、和为通信等领航企业汇聚成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稳居全市第一。
以超常之举固长安之本。大数据“城市安全云”迭代升级,电动车全链条整治行动获《中国应急管理报》推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44%。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武陵”等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区县代表作典型推介。圆满完成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天气防控与灾后重建,成功应对14轮强降雨和超警洪水过程,守牢江河安澜、人民安全、社会安宁。
以持久之功兴利民之事。坚持将75%以上的财力写入民生账本,省市37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公办学位700余个,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84户,新增普惠性托位400个,完成50条农村公路“攻坚消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99台,朝阳小区、银星佳园等9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城乡收入差距比缩小至1.32。
一年来主要工作
1 全力稳增长,产业支撑更加坚实。
项目建设调优提质。实施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6个,完成投资49.5亿元。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四期、国伟电气设备研发中心、德达工程机械等产业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芙蓉实业、大亚化纤整体搬迁完工投产,FUN·1617综合体开业运营,新芙蓉商业广场有序推进,闲置资源资产加速盘活。滚动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新增装机容量106兆瓦,产业“含新量”越来越足。园区发展集约增效。市场活力积蓄迸发。
2 重点改革有力突破。聚焦“十个紧盯”改革要求,政府机构、园区运行体制等31项省市重点改革有序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16件重点事项实现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政务直播”“中介服务规范整治”等获省市通报表扬。综合金沙博彩执法改革、国有企业合并转型、农村土地延包30年等重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开放合作有序拓展。科技创新有效赋能。
3 加快促融合,城乡面貌更富质感。
城市更新精准发力。益常高速扩容全线通车,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武陵区重点区域排涝、城东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西园小区、益高小西门等棚改更新稳步实施,“保交楼”1840套全部交房。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新增5G基站77个、新能源充电站16个,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投入运营,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乡村振兴步伐坚实。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4 倾情惠民生,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社会保障可感可及。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8100人,新坪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健全职工养老保险补缴会审机制,低保、特困救助、残疾人“两补”持续提标,转业安置、优抚工作有序开展,医保18项便民举措全市联办,民政“精准救助”创新实践获全市第一。新增老年助餐点8个、小区养老服务房12处,养老机构、床位数达156家、3392张,率先建成“15分钟养老生活服务圈”。公共服务高质高效。平安基石稳定稳固。
展望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之年。于今日之武陵,政策与机遇纷至沓来,定位与地位齐头并进,实干与担当蔚然成风,武陵必扛牢主城担当,敢于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快者赛跑,全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经济贡献度,推动高质量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着力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六大提升行动
1
突出经济质效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锚定“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先行。
答好融合命题。坚定不移推进以文科融合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完善规划编制和推进矩阵。健全文科产业招商“两图两库两队三池”,拓展武陵融合人才信息库,主动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大会资源,引进文化科技企业30家以上。锚定音视频、数字文博、动漫游戏等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文化科技类中小企业,锻造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以华南光电为龙头的音视频装备制造、以“花花来了”为链主的文创经济等重点产业链条,支持天海电器、草花互动、博联检测等优质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文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深化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产业导入、技术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推进短视频拍摄基地、数智婚庆产业园、丹溪营数字教育等产业场景建设。加深院所企地合作,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探索建立文科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优质生态。
释放消费潜能。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造性推动“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力争汽车、家居、家电等消费增长10%以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抓好老西门、城壕湾、步行城等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打造更多具有武陵特色的文化IP、文创产品、文旅线路。坚持市场主导、活动引领,接续办好“520·来武陵”城市品牌推介暨促消费活动。加快智慧商圈建设,创新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赛事经济、演艺经济,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建强五好园区。力争技工贸总收入突破65亿元。加快产业建链延链补链,提升名家医药、瑞华制造、佳和冷链等重点企业本地配套率,打造数字科技、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百亿产业链。坚持项目兴园,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加快数字武陵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屋顶光伏、电力储能等项目,推动园区企业增值增量、增效增利。深化园区大部制、薪酬绩效等制度改革,集中精力攻坚产业发展,实现文创园税收增长20%以上。
2
突出项目建设提速,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坚持把项目作为发展主抓手,全力以赴攻项目、抓招商、强主体,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增量汇聚发展能量。
扩大有效投资。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39个,投资51亿元以上。健全项目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推动湘西北区域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薇斯汀艺术中心、常德花山体旅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向上争资激励措施,实现争资35亿元以上。
强化招引实效。建立招商引资评价体系,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500强项目2个以上。大力开展以商招商、服务招商、产业生态招商。深度对接全球湘商大会、德商恳谈会等重大活动,力争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0家、新增涉税主体5家以上。健全招商项目推进机制,完成投产项目15个以上。
培强市场主体。引导支持电子信息、汽车服务、健康食品、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抱团发展,新增“四上”企业80家、“个转企”400户以上。坚持以企业视角系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推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再降一成以上。完善联企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三送三解三优”“政企餐叙”等活动。扎实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3
突出改革创新提效,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促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宽领域创新,抢占先机、应对挑战,推动发展持续赋能升级。
深化重点改革。探索要素市场化、消费税等重点改革落地见效。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打通职能部门公共数据“壁垒”,推动涉企金沙博彩全程代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抓好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30年试点后续完善。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拓展对外开放。深入开展“上京入沪、进湾联琼”区域开放行动,推进与海口市美兰区建立湘琼合作示范区。对接湖南自贸区协同联动区政策共享,推动“德企德品出海”。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汇聚创新要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深化“两新”及“智赋万企”行动,科技项目立项10个以上。塑造“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科创森林”。
4
突出城乡融合提质,拓展高质量发展广阔空间。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推动区域协调共进,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高铁新城、城东新区等综合功能区,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启动明成苑、湘北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8个,重点打造丝瓜井、东湖巷片区改造示范点。探索城市经营管理新模式。
建好和美乡村。加快芦荻山乡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金丹银河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4000亩,复垦耕地300亩以上。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链式集群,打响永春堂食用菌、金丹酱板鸭等特色品牌,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家以上。加快国家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设,壮大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渠道。抓实村庄规划执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厚植生态底色。狠抓中央、省生态环境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十年禁渔,探索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市场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爱维能光伏、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
5
突出民生福祉提优,共享高质量发展幸福成果。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健全多元保障体系。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城镇就业7900人以上,争创省级创业示范基地。推动社会保险精准扩面提质,持续完善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等群体服务保障,深化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综合改革,基本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公办园普惠托育全覆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造武陵医养结合特色品牌。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科学调优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和资源配置,健全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供给机制。巩固“双减”和阳光招生成果,着力办好“五个教育”。加快区域医联体优化升级,稳妥推进老年病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基层医疗“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舆论阵地。完善文体旅资源库,做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传承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常德丝弦、麻质画等地方特色文化。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
6
突出安全保障提级,构筑高质量发展坚固防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狠抓重大风险防范。加强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和评估预警。持续实施财源建设工程。扎实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整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狠抓本质安全攻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抓实打非治违综合治理,确保重大安全隐患动态清零。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森林防火、极端天气应对等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
狠抓社会治理创新。加快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四下基层”“诉访分离”机制。强化学校、商圈、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护。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擦亮“长安武陵”金色名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