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实绩感恩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战略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石门县素有“潇湘北极”“湖南屋脊”之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大局所需,立足自身所能,坚定不移以“四强一振兴”开创石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用实干实绩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石门落地见效。
一、实施强园区行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巩固实体经济“压舱石”地位,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富有石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强园区平台。持续建设“五好”园区,下大力扭转亩均产值、税收落后的局面,加快盘活闲置厂房和资源资产,积极申报建设化工产业园,培育省级产业集群。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运营模式,支持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壮大产业主体。聚焦“一主一特一基地”工业产业布局,推进清洁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产业提质升级,优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强化领军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动能。厚植项目后劲。抢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政策红利,精心谋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质、农田水利和社会民生项目落实。大力开展链式招商,利用本县丰富资源优势,重点招引“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实施强城镇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让城镇布局更优、颜值更高、功能更强。优化城乡布局。完成街道(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重点村质量提升规划,构建“一核、两轴、多点”的空间格局。启动县城道路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提质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大力实施“微建设、微改造、微调整”,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用好城市管理智慧平台。创新“市场+政府”治理模式,探索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新型管理模式,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畅通交通脉络。实施交通先行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坚持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为目标,推进城乡公路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养护一体化、运营服务一体化,带动金融、商业、物流等更多的资源上山下乡。
三、实施强民生行动,推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优文化惠民文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挖掘提炼红色资源和土家文化。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提升石门柑橘节、茶文化活动等特色节会影响力,围绕高山避暑游、茶旅融合游、红色研学游,持续打造文旅消费热点。扛牢民生保障责任。扎实推进“温暖社保”三年行动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工作,推动全民参保、“三险”同参、提档补缴。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守住风险防范底线。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杜绝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深入推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杜绝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护校安园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统筹抓好意识形态、道路交通、防汛防火、食品药品等各领域安全。
四、实施强生态行动,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严抓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狠抓工业废水、城乡黑臭水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修复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压实“河湖林长制”责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抓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屏障。推进“两山”实践。全力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狠抓绿色经济,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产业,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维护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确保完成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目标任务。抓实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着力抓好开发式帮扶和社会救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加大对低产低效橘园、茶园的改造力度,做优无患子、青钱柳、白三七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健全“北茶南橘中药”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1233”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乡村振兴。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治理,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