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万份“家庭文明档案”的背后 —— 石门县夹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善治模式的调查
1月26日,在石门县经商的夹山镇杨坪社区居民覃业海清早就回到社区。农历新年将至,他要在社区干部带领下去慰问留守老人和儿童。
“我因酒驾被吊销驾驶证,想通过多参加公益活动争创‘红榜’,不给家人抹黑。”覃业海说的“红榜”,是他家“家庭文明档案”记录。2019年始,夹山镇以“一户一档”的方式,为全镇1.36万户家庭建立文明档案,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乡村善治模式,引领家风村风乡风崇德向善。家庭文明档案分为 “红”“黄”“黑”榜。红榜记录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黄榜记录家庭成员因故意或过失对家庭其他成员、乡邻等他人、集体造成负面影响,但通过努力可以改正的不文明行为。黑榜则专门记录家庭成员的严重违法及犯罪行为。
“家庭文明档案不仅为子女参军、升学、单位录用、公务员招录提供佐证材料,‘红’‘黄’‘黑’榜还成为‘夹山姻缘指数表’,家教好、家风正、红榜多的家庭,儿女婚嫁不愁。”钟克宏是夹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负责全镇家庭文明档案创建工作。他介绍,目前,全镇家庭文明档案记录红榜3880多个,黄榜530多个,黑榜9个。
夹山镇居民的家庭文明档案
用于收集行为线索的家庭文明档案线索记录本
家庭文明档案,怎么建?
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村民自治是根本
夹山镇素有“格言治家”的传统。如何将“格言治家”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善治,镇党委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后,决定在全镇创建“家庭文明档案”。 2019年8月,《夹山镇家庭文明档案实施方案》出台。
箭在弦上,镇党委政府却遇上件尴尬事——镇里的《夹山镇家庭文明档案实施细则(试行稿)》遭到各社区、村反对。“我们多次召开村组负责人会议、群众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发现大家并不反对‘家庭文明档案’,而是不赞成搞‘一刀切’,主张细则因村而异。”镇党委书记周鹏介绍,镇里的思路很快进行调整,不搞全镇“一张表”,细则“一刀切”,把档案“记录权”交给群众,如何记、怎么记由群众说了算。
如今,夹山镇的17个社区、村纷纷成立各自的家庭文明档案协会。各档案协会以屋场会、村民小组会、上门走访等形式,依据村规民约,结合当地的村情民情制定细则,再由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很快,各社区、村细则陆续出台,工作步骤由最初的九步简化成“报、记、评、督、用”五步。
杨坪社区是最先启动的社区,当年9月就完成细则起草。“共61条,由村民逐条表决产生。”社区宣传专干覃仕兵摊开该社区的实施细则逐一讲解。
记者注意到,这份细则的“红榜”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美化、安全稳定、政务便民、民生改善六部分。有的条款细得很有趣:村民养殖鸡鸭100羽、肉猪5头记“红榜”一次;子女考上一中,高中考上一本记“红榜”一次;研究生博士生家庭记“红榜”两次;培养出教授以上职称的家庭记“红榜”两次。
在汉丰村,这里的细则又不同:乡邻家庭矛盾,自行和解或由小组负责人、党员调解达成和解的,不记“黄榜”。如果由村干部调解或未达成和解的,记“黄榜”一次。“村里‘不安静’,每年调处矛盾110余起,群众对构建和睦邻里关系的呼声很高,明确要求将乡邻关系写进细则。”汉丰村党总支书记邱文才解释。
夹山镇杨坪社区陶家岗屋场的家庭文明档案红榜公示栏
夹山镇杨坪社区红榜记录通知单。据介绍,红榜记录通知单分上下联,上联存入档案,下联送至家庭。
家庭文明档案,如何记?
争“红”消“黄”不沾“黑”,容错改错有机制
1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汉丰村胡奎香的家。
65岁的胡奎香,丈夫刚去世。以前,她家养的上百只鸡鸭就散养在屋外,家里屋外没法落脚、臭气熏天。大家多次劝她清理,并建议将鸡鸭圈起来,她总是推三阻四,久而久之成了“卫生困难户”。
2020年第一季度,她因卫生连续3个月被评为“差”,档案被记“黄榜”一次。她得知这个消息,羞愧得一夜没睡,起床就大扫除,买来丝网将鸡鸭圈起,并主动参与村里人居环境整治,义务清扫一段500米的组级道路。2020年7月,汉丰村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撤销了她家档案里的“黄榜”,并记一次“红榜”。
家庭文明档案的行为线索由村民选举的档案协会主要成员、村民小组长或屋场长负责收集,村民可以自行申报。“昨天就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特意打电话咨询:孩子考试拿了两个满分,可否作为‘红榜’线索?我告诉他上钉钉平台。”钟克宏说,为方便村民交流,夹山镇把钉钉平台用于基层管理,村民可在平台上自行申报线索。
线索收集后,各村(社区)协会在每月上旬召开汇总会,将线索汇总。每季度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谁家的哪个行为存入他家的哪类档案”。然后,将结果存入档案的同时,通知当事人。
“‘黄榜’记录,可在存入后的六个月内,依据各村(社区)细则予以撤销,村民代表大会有最终决定权。”钟克宏介绍,记录不是目的,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才是根本。家庭文明档案从一开始就设有容错机制,鼓励争创“红榜”、督促整改“黄榜”、争取杜绝“黑榜”。
在杨坪社区,“黄榜”细则就与居民公约有机融合,建立容错机制。如公约“全域覆盖,保护环境家园美”的规定,就对应六项“黄榜”细则,其中“户外焚烧秸秆杂物,不积极接受处罚的,记‘黄榜’一次”的容错机制是“及时接受处罚并在广播会上做公开检查,用一个‘红榜’消除”。该社区下官片一陈姓居民在户外焚烧渣草,与村干部发生争执,被记一次“黄榜”。他主动接受处罚,几天后还在广播会上公开检查。“他说不想给子孙留坏记录,知错能改就是好事。”社区党总支书记夏卫民说,设立容错机制就是让群众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杨坪社区居民公约
家庭文明档案,有何用?
引领家风村风乡风,崇德向善见成效
“我今年103岁,能吃能动。”汉丰村百岁老人卓仁贵笑着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喝核桃花生奶,但女儿只准她每天喝一瓶,说是怕喝多了不好。
邱文才说,老人家没成过家,女儿是养女。但,女儿女婿特孝顺,从不说重话,两个孙子回到家,也是围着奶奶转,一家人上慈下孝,其乐融融。夫妻俩对村里老人也很好,包粽子打粑粑都会给孤寡老人送。当地人对这家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老人的长寿秘诀就是后人孝顺。他们家档案,多次被记‘红榜’。”
汉丰村有位叫覃道金的村民,脾气刚,经常与亲兄弟、邻居闹矛盾,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无济于事,档案被记了“黄榜”。覃道金主动约来兄弟姊妹,请回被他“赶走”的治保主任开家庭会议,表示要改掉坏脾气,请大家监督。矛盾因此一笔勾销,兄弟们和好如初。他家院子挡住邻居家的路,他主动让出一角修路,方便大家通行。
邱文才说,卓仁贵和覃道金家的榜上故事,村里人人皆知。如今村里矛盾少了,吵架的几乎没有了,以前最忙的治保主任快“失业”了。
记者走访时,每个村都能听到感人的“红榜”故事——
杨坪社区自从有了家庭文明档案,村道很多都被当地村民免费“承包”。有的老人,特意让晚辈买来割草机,清理村道边的杂草。“每年,社区因此省下的卫生费就有一两万元。”
在三板桥社区,2020年初发现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家主动将自家菜园的青菜、备的年货送到居委会,让社区干部送到被居家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家中。一位叫杜月的22岁大学生,主动要求做志愿者。
西周村有座年久失修的村桥,一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偷偷跑回家,免费重建了这座桥……
“通过家庭文明档案,村民形成要给后人留‘红榜’,不让档案有污点的共识,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村风民风越来越好,这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73岁的杨群康,曾获评全国文明家庭。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夹山成为全国文明之乡,户户都是文明家庭。
(责任编辑:晏紫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