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聚人心
来龙潮寺村生活的第八年,邓志兰不再是每月等着丈夫汇钱的家庭主妇,而是月收入三四千元的产业工人。 4月30日,在整洁明亮的扶贫车间内,37岁的邓志兰接受采访时感慨,日子过得很踏实。
龙潮寺村是桃源县佘家坪乡一个普通山村,村民720户、2140人,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像邓志兰这样的妇女,要么随夫外出打工,要么在家照顾老小;村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多。今年,随着扶贫车间的建起、澳门金沙博彩娱乐平台威达源电子有限公司的入驻,情况开始改变。
“1月1日正式投产,项目一期投入约1000万元。”威达源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裴学进介绍道,“目前招收的120个工人里,90%以上是妇女。”
裴学进的老家就在邻村。去年夏天,桃源县通过招商引资,把他的聚合物锂电池生产项目引进落地。东莞的人力、房租成本较高,裴学进计划,投入约2000万元的项目二期竣工投产后,旗下几家公司的成品都从这里产出。
扶贫车间选址龙潮寺村,主要基于这里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佘家坪乡向家桥安置点。“村委会没有经济实体,项目进来后,村委会占股10%。”在村支书刘启军看来,让裴学进在不影响企业效益的前提下反哺家乡,使村委会具备集体经济的基础,帮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扶贫车间发挥了一举三得的作用。
尽管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已全部脱贫,但对于留守在家的妇女而言,家庭经济来源全部依靠丈夫,日子过得并不宽松。遇到老人看病住院等情况,开支一大,压力也跟着大起来。
向家桥安置点的冯玲也是全职妈妈。去年年底,一听说村里要建厂招工,且优先考虑安置点住户的消息,她一路小跑、5分钟赶到了厂里报名。不久,丈夫安远涛也回来了。之前他做建筑小工,跟着施工队到处跑,“一个月收入四千多一点,扣除吃的、用的、车费这些开销……还不如回这里干。”安远涛和冯玲一个月加起来有7000多元收入,而最让他们高兴的是,一家人能在一起了。
58岁的陈小云刚过试用期。以前,她除了接送两个上幼儿园的外孙,大部分时间花在麻将桌上。“怪得狠,有班上了也就不想打牌了。”陈小云说,老公身体不好,如今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今年“三八”节,扶贫车间的每位女工人收到了一份小礼物——洗脸盆、洗发水和毛巾,邓志兰说,这让她感到被尊重,“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留守农村的妇女能凭劳动挣钱养家,安居乐业。”
谈到未来发展,刘启军信心满满:“项目二期竣工后,扶贫车间将增加200个工作岗位。更多本地妇女会走进这里,完成转型。”展望间,他的眼里充满自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