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车间“下乡”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1-10-01 07:29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杨晟 通讯员 王志远 刘明宇

国庆前夕,记者走进澧县大堰垱镇陈管垱村木器加工车间,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上漆等各种机器发出轰鸣声,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赶工,一架架加工后的吉他整齐地摆放在置物架上。

“我们做的吉他远销东南亚呢!”同行的村干部自豪地说道。记者没想到,这样“洋气”的车间会建在一个脱贫村里,流水线上的工人都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们说,让这个车间留在村里的是陈管垱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两轮驻村工作队。

2019年,陈管垱村上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队听闻广州一家西洋乐器制造厂家想到澧县建车间,立马主动联系。“一些器械或工艺品加工车间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高,而且村里房租、水电等成本都低。”在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车间成功“下乡”。今年5月,在澧县文体局广电股任职的傅益被县委派驻到陈管垱村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进村后,他立马注意到木器加工车间。得知车间因销售出了点问题,加上劳动力难找,老板有把车间搬回广州的想法后,傅益立马联系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等后盾单位,帮助车间业主搭建网上销售平台,积极帮助他们拉“订单”,并在周边帮他们寻找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就业。

“傅书记,工资发了4000多元,平时下班后还能方便照顾家里,这都要感谢你啊!”一大早,傅益便接到了木器加工车间的员工——脱贫户吴江英专门打来的感谢电话。目前,加工车间逐步走上正轨,吸引了周边近60名村民在车间务工,每人每月收入为4000至5000元。

陈管垱村将城里的车间留在村里,在澧县并不是独例。近年来,澧县各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除吸引城区车间“下乡”外,还积极推动乡村能人就地“创业”。

在小渡口镇许家铺村,当地驻村工作队依托葡萄产业发达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在当地创办葡萄加工包装车间,目前已有6家大型加工车间在该村落户;在如东镇长福村,当地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合作,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长福果业有限公司,为群众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问题;在码头铺镇杨家坊村,在当地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调下,村委会出租场地成功引入了数个茶叶加工车间,在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目前,澧县已有乡村振兴车间100余家,共帮助4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终审:陈丽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陈丽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