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新发现乔木性大叶和灌木性中叶野生茶树群
11月15日,澧县城头山万顺桥野茶与文化研究会,在澧县甘溪滩镇万顺桥“太青野茶林”文物保护区的混交森林中,新发现乔木型大叶和灌木型中叶共68株野生茶树群落。至此,我省已形成大、中、小叶野生茶树并存共生的“特殊种质资源库”。
这是继2004年“澧县发现两大古树群落”后的新发现,省林科院珍贵树种与园林花卉研究所出具的鉴定书上写着:乔木性大叶野生茶树优株测定总年轮数为168,灌木性中叶野生茶树优株测定总年轮数为221。此类乔木型大叶野生茶树、灌木型中叶野生茶树和2004年鉴定过的小叶野生茶树并存共生现象及其所形成的群落,在我省乃至我国南方地区罕见,具有重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行保护与利用。
地处武陵山余脉北纬30度左右的澧县甘溪滩镇太青山脉南支系的大、小桐山,自古以来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茶树。2018年以来,澧县周小云太青野茶专业合作社以城头山万顺桥野茶与文化研究会为项目研究单位,重点对中日联合考古成果——《澧县城头山》中未定名植物叶、植物籽(果)实施跨学科研究,并取“太青野茶林”中野生茶树叶和籽(果)送检省林科院认定:“……该鲜叶样品和野茶籽(果)样品与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成果《澧县城头山》中未认定植物其叶片形态、籽(果)形态一致。可以佐证澧县城头山万顺桥先民利用野茶和起源野茶文化的历史。”此次新发现的乔木性大叶野生茶树共29株,一般株高为6至10米;灌木型中叶野生茶树共39株,一般株高3.2-4.8米,两种树型主根粗壮垂直至土壤深层2.5米以上,具有生命周期长、光合速率高、呼吸强度大、营养功能强、水分机理协调和合理休眠耐寒等特征。大、中、小叶野生茶树群的发现与发掘,将为我省研发红茶专用新品种、茶学与植物学考古以及新物种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支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