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桥街道倾力打造常德产业社区样本
昨日,常德经开区樟木桥街道常安康养中心项目完成立项备案和土地调规,预计明年初动工建设,将建成常德经开区首个综合性康养中心。2019年以来,该街道高标准编制规划,着力促进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融合发展,产业社区雏形已经显现,这也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探索。
“这个项目总投资1.3亿元,采取社区+公司+居民模式,社区持股近40%,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樟木桥街道常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文春告诉记者,他们社区是常德经开区最早开发的区域,本地居民加上园区职工共有1.2万多人在此生活,但以前连一家像样的酒店也没有,更别提养老设施了。近几年,社区成立了常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办樟木桥工业园和常安酒店,为常德经开区企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集体经济每年纯收入达500多万元。今年,他们又启动了常安健康养老中心建设,服务广大园区职工的同时,自愿参股的数百户居民每年都能得到分红。
龚玉宏是土生土长的常安人,目前在常安开发公司工作,家里5口人年收入20多万元,每年还有4到5万元分红,日子十分红火。该社区仅集体经济就解决了200人就业,全社区绝大多数劳动力均在本地就业。
“街道打造产业社区,既可为常德经开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又能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从而提升社区发展和治理水平。”樟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覃亚兵介绍,该街道作为常德经开区核心区域,失地农民多但产业基础好,生产功能强但生活功能弱,为促进产与城深度融合发展,他们2019年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编制了《樟木桥街道产业社区发展规划》,根据常德经开区产业布局和各社区特质,找准各自定位,补齐功能短板,力图打造常德产业社区样本。
除常安社区外,该街道龙潭庵社区内总投资20亿元的城市综合体“锦绣龙潭共享谷”正在火热建设,一期主体工程已封顶,建成后将与中国中车、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形成良好的产城生态。该街道另3个社区也都在按规划积极行动,成效初显。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各社区更有实力夯实基础、改善民生。他们优先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常安社区去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7万元;常安、龙潭庵连续多年为社区全体居民出资购买医保,奖励考上大学的居民子女;各社区都对基础设施进行提质,龙潭庵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斥资近千万元为居民加装16台电梯,居民幸福感满满。
相关链接
产业社区,工业园区的3.0版
随着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驱动,产业社区应运而生。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等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新型概念。它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产业与城市关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产业社区区别或进步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之处在于,产业社区将产业反映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是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