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脱贫致富有“稻”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2-02-02 08:00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彭进军 通讯员 周国强

放眼望去,260亩水田着实好大一片。待到5月中旬,这片土地将插满秧苗。1月21日,记者站在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紫湾村的田坎上,看着眼前沉寂的田地,心里却想着几个月后绿油油的美景,身上的寒冷早已不知去向。

当日,孙传世早早出了门,骑着电动车前往鼎城区十美堂镇与经销商谈农资合作。他现在一心只想把自己承包的260多亩水田种好。

7年前,孙传世还是紫湾村的贫困户。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他走上了种粮大户之路,并成功脱贫。

以前,他有过两次进城创业的经历,一个是经营建材辅料,一个是经营小餐馆,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东拼西凑借的本钱也不见了踪影,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一下子就背上了数万元债务。

“城里的工作不适合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当个农民。种田,我们心里有底些。”在盘点小餐馆经济账时,孙传世的妻子突然提出。

“好,回去种田。”2011年,夫妻俩又回到了紫湾村,利用自家田地种了水稻、棉花和甘蔗。但3年下来,成效不大,家还是这个家,债还是那几笔债。2014年1月,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那时,孙传世心里总感觉自己给村里拖了后腿,给国家拖了后腿。他时常想:田地里花的心思也不少,可生活为什么就没发生改观呢?

2014年春节前夕,镇、村干部前来慰问他时,大家商量后得出一个新思路:“花样”太多不能形成规模,还是得一心扑在水稻种植上。于是,春节一过,种了一辈子田的老父亲,成了孙传世的免费师傅,妻子则主动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他自己就四处跑农户,到村、镇了解政策争取支持,还去别的乡镇学习交流。经过一年的努力,2014年12月,他成功脱贫。2015年,他住进了新修的三层小楼。

脱贫后的孙传世除了在水稻种植上干劲更足了,对市场的嗅觉也变得更为“灵敏”。2016年,他观察到湘莲行情不错,于是当年种植了30多亩湘莲。每斤11元的收购价让他仅此一项就赚了近7万元,加上种植水稻的收入,当年纯收入近10万元。

2019年,孙传世注册了“传世家庭农场”,摸索着规模与效益、品牌与效益相结合的路子。在祝丰镇,像他一样做活水田文章的家庭农场就有36家,合作社更达58家。

“一粒稻谷,不仅成了许多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更是带动了一方经济。祝丰镇正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户以科学化、标准化种植模式,种植更多的优质水稻,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该镇党委书记赵延森在谈起孙传世的变化时如是道。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谭琳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