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刻在家乡
身在广东省佛山市办厂的许华,今年原定的几次回乡计划,因种种原因而耽搁。与往年回乡的目的不同,今年他想回村看看村里新装的路灯。
许华出生在汉寿县崔家桥镇白鹭寺村。20世纪80年代,村里许多年轻人走出山门闯世界,许华便是其一。
2016年上半年,原白鹭寺村、巷子口村合并成新的白鹭寺村。新班子为打通原两村之间的“断头路”,努力了两三年,但终无所获。去年初,村党总支书记许文武试探性向许华发出求助,许华捐了10万元。
路修完之后,许文武告诉许华:“路修好了,但还没安路灯,100瓦一盏的太阳能路灯,进价要1480元;你的捐款还剩5000多元。”许华说:“没事,余下的钱就买路灯,我再拿点。”
村里是典型的穷乡僻壤,没出过大领导,但小老板还是蛮多。许文武想,发动在外创业成功的本村籍老板认捐路灯,将捐赠者的姓名喷在路灯杆上,应该是个好主意。
村干部们分头和在外的老板们联系,得到的答复很一致:我捐。
去年11月,村里开始安装路灯,意图很明确:争取春节期间不再让群众晚上摸黑路,让回乡探亲的游子看见家乡的变化。
两个月时间,130盏路灯安装一新,12公里灯带点亮山村,认捐行动同步展开。
易峰在广东开了一家服装厂,2021年为村里69名党员每人捐制了两件建党百年活动文化衫,村里也就没将认捐路灯的事告知他。住在村里的易峰哥哥却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易峰对哥哥说:“我认捐7盏,记你名下。”
和姐姐同在堂兄工厂打工的易洪亮是个聋哑人。他给姐姐比划,姐姐明白了他的意思。姐弟俩合捐了一盏灯。“每根灯杆上都只有一个名字,但这根有两个,村民们最看重这根。”每有来访者,许文武都要特意介绍这盏灯。
今年“五一”假期,村委会将认捐明细制成一个表,连同路灯照片发在村民微信群里:李舜华捐18盏,许华捐25盏……20名在外游子认捐路灯91盏。
那晚,许华发了条朋友圈,注释为:我的名字刻在家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