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与其临渴掘井 不如未雨绸缪 石门竹坝桥村自发整修三口堰塘引全镇跟风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3-03-12 07:29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作者:罗琳 杨晟

3月10日,在石门县白云镇竹坝桥村,镇水管站站长杨安安站在整修一新的晏家台大堰边,指着满塘清水对记者说:“这是村里最大的一口塘,从这里清走了200多车淤泥,清淤后储水量增加了5倍。”透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记者看到顺着山势由高到低有三口堰塘,它们借助人工引流来的山泉水实现了分级储水的功能。据悉,竹坝桥村的做法引发了各村效法,全镇掀起了整修堰塘的热潮。

1f7954eb84e84ef38e995ac63fb288de.jpg

整修后的石门县白云镇竹坝桥村三口堰塘由高到低分级储水。 陈欢 摄

白云镇属于典型山区乡镇,以种植喜温暖湿润气候的柑橘为主。去年,罕见的大旱导致全镇11000多亩橘园不同程度受灾。白云镇党委、政府带领15个村(社区)干部合力抗旱,共计调水8000万立方米,送水上门4000吨左右,保证了全镇人畜饮水安全。镇党委书记李梁表示,全镇上下为了抗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暴露了堰塘蓄水能力不够、灌溉渠道淤塞等现实问题。因长期疏于管理,全镇近800口堰塘中的80%都亟待整修。

大旱虽然给村民们造成了损失,但也为群策群力整修堰塘创造了契机。去年年底,在外打拼的朱德军回竹坝桥村过年,严重的灾情触发了他自筹资金整修堰塘的念头,他的想法当即得到了同村好友晏学武的响应。他俩各自拿出1万元,与镇、村干部一同挨家挨户上门发动,各家少则500元多则3000元,很快就筹集了3.4万余元。随后,村里几个能人牵头,通过铺设管道,从晏家台大堰上方1公里处取水,将泉水引入清淤后的三口堰塘。三口堰塘目前储水量达到1.2万立方米,可灌溉周边近1000亩橘园。竹坝桥村还成立了受益片区的户主协会,每口堰塘明确了一名塘长,确保堰塘得到长效管护。

竹坝桥村自筹资金整修堰塘的消息很快传遍全镇。白云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通过宣传标语张贴、广播发动、屋场会宣讲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水利建设氛围,重点推介竹坝桥村的经验。一时之间,各个村的村干部纷纷带队到竹坝桥村取经,尤以美圣桥村、三合山村最为积极,有样学样,不甘落后。被各方带动起来的群众热情高涨,助推整修堰塘的风潮席卷了全镇。

截至目前,白云镇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群众自发筹资等途径,共计投入482万元,整修堰塘384口,修复、疏通沟渠13.8千米,新增蓄水能力32万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354亩,改善灌溉面积近10000亩。

记者手记:

白云镇党委书记李梁说,国家这些年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目标的达成、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得到实惠的村民们,一方面一致称颂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惯性心理。

李梁感慨道,借助大旱带来的痛定思痛,群众自发在整修堰塘这件事上分担了资金的大头,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有效推动项目落实,上下一心收获了合力办大事的成就感,意义十分深远。从中可以看到,群众除了对自己花钱办的事情格外上心、对凑钱换来的成果加倍珍惜之外,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增强了参与小型基础设施建管工作的主体意识,开启了自主破题的新局面。这样的突破,对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势必产生转折性的影响。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谭琳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