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是流行于澧水流域的一种劳动号子,产生于明朝中叶,音乐节奏较强,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歌词内容脱口而出,触景生情,无需专门从师,全凭先人口授于耳。
“澧水船工号子”因水流湍急、滩多、水情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种:(1)装载用的号子,装载较笨重货物时唱。(2)下水用的号子,即摇橹号子,有“三幺台”、“平板”、“数板”、“高腔”四种。(3)上水用的号子,有“拉纤号子”、“扯帆号子”、“换水号子”、“过岗号子”、“收纤号子”等。按演唱速度分慢板、平板、急板三种,唱腔各具特色,能有力刻划船工行船时那种坚毅、勇敢、勤劳的性格和气质,生动地表现船工们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从事撑篙、摇橹、拉纤时的情景。
“澧水船工号子”因商船的产生而形成,亦伴随着商船的发展而发展,明朝中叶为萌发期,清末民初为盛行期。1956年中央音乐研究所杨英浏带领的民间音乐搜集小组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了专门收集整理,后由湖南省歌舞团组织排演,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汇演获一等奖,不久中央歌舞团民族乐团重新组排在京公演后,并到莫斯科、匈牙利等国家演出获国际大奖,同时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唱片,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1980年《中国民歌》第一卷重新刊登歌谱,1981年又被选编在《湖南省民间歌曲选集》,列为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
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湖南公共频道“家乡美”演出(陈克发摄)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