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常德>文化常德>历史民俗>详细内容

省级: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3-08-08 15:38 来源:澳门金沙博彩娱乐平台文化馆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自唐代末年“瑜伽行派”在桃源流传至今,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体系完整,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据全国、省、市有关专家论证:“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是湖南优秀的民间舞蹈,在湖南省民间舞蹈占有重要地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是由巫、道、佛三教手谒(手势)汇集浓缩而成,与各种民俗活动发展共存,相互影响,其手势技巧复杂,具有摹拟性、神秘性和传奇性的特点。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是佛事活动中的一种仪式。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尊弥勒为始祖。瑜伽意为“相应”“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焰口”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饿鬼名。为了解除饿鬼,故举行仪式求佛祖帮助解脱。佛教戒律较严,佛事活动中无跳跳蹦蹦的动作,故主持只能用各种手谒来超度亡灵,心观佛尊。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繁多,目前统计有128种,其中箴言手势94种,口诵手势34种。主持人进行活动时,分内容进行,可分为准提谒、五方神谒、千佛谒、奉食谒、金刚谒等10组。每个谒都有其含义,如“准提”意为“心性洁净”。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是古老宗教舞蹈的遗存,被现代舞蹈家们称为“指尖上的舞蹈”。其价值主要有:一是艺术价值。对地花鼓、汉戏、京剧、老丝弦等民间艺术影响较大。如“千手观音”的手势,部分从“观音诀”中可窥见。二是学术价值。对舞蹈手势的产生、发展以及桃源宗教舞蹈300余种手势的源流、沿革、演变、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6年,“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瑜伽焰口手势参加2013年文化遗产日活动表演  陈振坤摄

传承人刘清元开展 佛事活动  陈振坤摄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