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机制创新
文字实录
-
主持人: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部署,澳门金沙博彩娱乐平台人社系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加强企业用工服务方面主动作为、敢于创新、多措并举,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常德政府网嘉宾访谈节目。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常德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企业效益蒸蒸日上,社会反响强烈。我市人社部门也是主动作为,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市人社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小东同志带领的团队,为常德政府网站的广大网友介绍我市企业用工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欢迎张总经济师。
答:主持人好!常德政府网站的广大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张总,我们知道,人社部门既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也是企业服务的重要部门,涉企服务职能职责很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过去,企业界普遍反映招工用工难,请您介绍一下人社部门在调研企业用工方面,都了解到一些什么突出问题?
答:好的,很高兴在常德政府网站这个重要平台上给广大网民朋友介绍我局在加强企业用工服务方面工作情况。在去年市委决定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之后,我们敏感的意识到,人社部门服务产业立市首先要从企业用工服务抓起,随即开展了一次层面广泛的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部分企业用工缺口较大。这次调查以全市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为主,调研数量共575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57%。575家企业在岗职工共7.86万人,用工总缺口达7041人,缺工率近10%。对比发现,其中普工缺口较大,共缺工5645人,占到企业用工缺口的8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春节前,我们再次对全市1085家规模工业企业进行摸底统计,发现有185家企业缺工达1.3万人,缺工较多的达5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同程度的紧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第二,新生代劳动力流失严重。我们从教育部门了解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28所,2017年毕业生总人数为14221人,其中,毕业后就业的11406人,就业率80%;对口升高等院校的有2815人,占20%。从就业区域看,以沿海大中型城市为主,中职学校学生未毕业,就被外地企业抢先预定,在本市就业只占极少部分。高校毕业生也是如此,去年我市高校毕业未就业返乡人数3003人,只占当年招生规模的10%多一点,其中大部分在家转悠一番后,又在同学朋友的邀请外出工作。
第三,服务措施不适应新时代。一是服务观念上不适应。多年来,就业服务部门也好、学校也好,更多的是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提供服务,立足于帮助更多的人成功就业,促进就业更高质量,对本地企业用工需求考虑得相对较少。二是市场建设上不适应。大部分区县市都未建立规范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只建有5家,其中,市本级2个(湘西北人力资源市场、常德智慧谷人力资源市场),临澧县1个,安乡县1个,津市市1个;正在建设中1个(澧县)。三是信息发布方式上不适应。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部分区县还未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全市目前只有市本级和武陵区有专门网站,正在建设中的有澧县。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用工服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门用于用工服务方面的预算极少。这些现象的存在,就严重制约了为地方经济提供用工服务的工作开展。
主持人:张总,我国是人口大国,常德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但经常听到企业界朋友提到现在招工难这个问题,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招工难?
答:出现部分企业招工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从用工供给看,劳动力总量在减少。统计数据表明,全市自2011年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呈下降态势。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由2011年末的621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584万人,减少的幅度之大,这主要是人口外迁等原因所致。特别值得关注劳动年龄段的人数下降更为明显。2012年我国首次出现下降,仅去年全国16-60岁的劳动年龄段的人数减少达到600万人,近几年还将迎来大幅度下降。同时,新增劳动力数量亦在减少。全市连续几年初中毕业生都只有4万人左右。
2、从用工分布看,劳动力外出在加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瞄准广东等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常德儿女抛弃了“离土不离乡”的观念,大踏步走出家门,仅凭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并非“天方夜谭”的致富神话。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95%以上劳动者都有外出打工经历,同时城市下岗职工、新生劳动力也加入了外出务工行业。目前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10万人,年创劳务收入600亿元以上。劳务经济对地域的平衡发展功不可没,其典型不胜枚举。调查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形势基本稳定,返乡就业者有所增加但外出务工仍然居多,不久前我们据对5个村进行了具体解剖,统计发现去年外出务工人数为2280人,今年已经有2400多人外出务工。
3、从发展现状看,内地需求量在增加。随着新时代到来,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方面提出了新的战略,促使沿海经济向内地实施产业转移,地处中部的常德经济飞速发展已成趋势。在传统产业下滑的前提下,常德近几年二、三产业每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仅去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就达200多个,投资额近200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招工难。在常德“大众创业”的氛围也日益高涨,连续几年我市新登记的市场主体都在3万户左右,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业。
4、从客观方面看,也还有些的不如意。比如就业观念方面,学而优则仕,重文凭、轻技能,教育体制改革也有待深入,普职分流十分艰难。同时用工主体企业的管理服务、企业文化营造、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职工福利待遇和就业环境以及提供给员工晋升通道等方面也还存在某些不足,导致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调查中发现企业员工流失率一般在20%左右,少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失率近40%,且短时间较难改变。部分企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个别新开工企业或是新上生产线未提前储备员工,临近开工才安排招人,加剧了招工难。另外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就是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有人不愿做。加之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受区域竞争力等因素影响,致使陷入本地劳动力留不住与外地务工人员引不进的困境。
主持人:解决企业招工问题,加强用工信息对接很重要。请您介绍一下市人社局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看来主持人作了很多功课,说得很专业。牵线搭桥是我们人社部门的传统工作方式,不过我们现在已经转型升级了,实行“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首先就是实时掌握发布需求方动态。通过既有的渠道,随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对相关情况进行汇总,每周在各种新闻媒体、e就业网络平台、微信、QQ群等媒体上发布。其次及时匹配供应方信息。前年,我们下大力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可以做到招工信息与劳动者信息的自动匹配。为提高工作效益,我们通过组织“百日行动”,对全市人力资源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了全市人力资源数据库。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与教育、扶贫部门对接,把每年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等特殊群体的信息同步到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上,同时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积极收集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动态信息,上传平台,形成用工意向。再次现场招聘如火如荼。我们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百场以上招聘会,让供需直接见面,促进就业,服务企业用工。对用工缺工较大企业,随时开设专场招聘会,在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上下功夫,出成效。今年春节后,为服务产业立市战略,我们就开展了“产业立市暖企行动之春风行动”,全市举办各类招聘会达33场,达成就业意向2.85万人次。今年计划全市要开办233场招聘会,还要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服务月和大型人才招聘会。
主持人:人社部门为企业用工的确办了不少实事,请您介绍一下为企业用工提供精准服务的情况。
答:为做好企业用工精准服务工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重点缺工企业服务。为促进用工信息对接,我们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用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整用工服务措施,实行一企一策,“一对一”服务,对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实行动态联系,实时跟踪服务。还建立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和岗位监测。
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区县建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在乡村两级服务平台建设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全市每个乡镇都建立有劳动保障站,在每个村都设置有协理员,所有用工信息在第一时间可以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留人难”问题。针对企业“留人难”问题,我们积极对企业提供人社政策服务,引导企业提升软实力,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听取企业员工需求和反映,引导企业从工资待遇、工时制度、劳动保护、技能培训、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调整,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提升企业留人的吸引力。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通过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主持人:张总,按照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人社部门有哪些新的举措服务企业用工?
答:第一、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定时举办校企合作对接座谈会,通过开展入校宣讲、开展校企互访、互派教师、本地实习见习等措施,引导各类院校把毕业生本地就业列入议事日程,列入就业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本地院校学生本地就业。同时积极引导校企深度合作,鼓励本市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鼓励联合办班培训,试行“订单式”培养,实行“定向式”人才输送,助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新型学徒制试点。
第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参与企业用工服务。我市拥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60多家,日前,我局推动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目的就是要实现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源整合,抱团发展,不断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和服务水平,为各类用工单位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个性化的用工服务。
第三、拓宽劳动力引入渠道。首先是发展劳务协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在劳动力富余的兄弟市州和附近省的地区,建立劳务协作基地,建立劳务对接机制,为重点缺工企业开展定向劳务输送服务。其次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著名常德籍歌星陈思思当年成名曲就是《情哥哥去南方》,其实她还唱了一首《情哥哥回家乡》的歌曲,正是其真实写照。过去我们鼓励劳务输出,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成效是完全可以浓墨重彩的写一笔。客观的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三留”问题,矛盾十分突出,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明显不符。时过境迁,地方经济发展了,需要“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舆论引导宣传,营造“就业不用去远方”的氛围,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期分批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经市政府批准,由我局联合市财政出台了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的文件,实施企业用工服务奖补政策。对规模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招工用工过程实施奖补,实行免费发布信息,对参与招聘、外出招聘、企业老员工带新员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用工服务、返乡就业、校企合作等的中介机构、劳动者和在本地就业的院校毕业生给予适当补贴奖励。财政将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支持企业解决招工用工难题,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主持人:张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明确指出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当前,我市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如何?
答:做好高技能人才服务也是企业用工服务的重要内容,截至2017年底,我市有产业工人总数5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8万人,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不足2000人,还没有中华技能大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仅6人,与产业发展要求严重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是创新创造的技能楷模,是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市产业推进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支撑,而这个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数据显示,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岗位数与劳动者求职数的比例)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5倍以上,不少工种是“一人难求”。前段时间,我和业文局长到几个工业园区调研,企业负责人纷纷反映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招。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将通过推动高技能人才引进、“常德工匠”评选、“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开展以岗位比武为主体的技能大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入推进“金蓝领”人才计划实施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历史的担当。我们要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尽力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为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